一部讲述四个独立怪奇故事的网络电影《故事贩卖机》,于去年上线视频网站。在此之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故事则为电影中的最后一章——改编自童话大王郑渊洁同名小说的《驯兔记》:故事的主角皮皮鲁因为调皮有主张,被老师视为班级的“异类”,与此同时,他身边那些被教育成乖巧听话模样的同学们,逐渐一个个变成了真的兔子。在当兔子才被表扬的世界里,老师、家长、同学等人给予皮皮鲁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到最后,他自己不得不戴上假头套,以融入“全兔班”的集体……
这个结尾同原著一样,让人内心倏尔沉重:唯一坚持自我的主角,到头来还是向无情的流水线教育低头。这一份“妥协”的恐怖,加深了整部短片的反讽意味。郑渊洁创作的童话往往带有所谓的“黑暗”气质,他的讽刺并非张牙舞爪般的尖锐,而是反省性的思考。无数人看完影片后的感叹都是关于自己童年所受教育的得失:人们小时候总被要求做听话的模范生,可即便长大成人,他们至今内心也不认同这份标准。郑渊洁的作品虽然被他自己分类为童话,但他写的文字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读者仍存在醍醐灌顶的教育价值,而这也是多数人评价他的作品为“成人童话”的原因。
在本部故事的设定中,最具讽刺意味的自然为“兔子”这一象征。兔子的长耳朵代表着听话,红眼睛代表着外露的忌妒心,短尾巴代表着对自身弱点的不自信,所以他们尤其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这使他们分外服从教导与规则。看似满是缺陷的性格,却成为现代教育的标准:以顺从为基本要求,把原本活泼的孩子,教育成乖巧却毫无个性的“优秀员工”。这套标准同时拥有强烈的排异性,甚至优先于在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另一个“成绩”因素:即便是学习上的天才,不听话、不合群的小孩也不可能获得所谓“三好员工”的称号。相反,做“兔子”获得的荣誉与嘉奖会成为一种单维度的标尺,在不考虑多样化的情况下给予孩子们莫大的压力。成年人利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就可以引导着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们自定为正常与不正常两项类别,使他们懵懂而反天性地被塑成社会需要的模样。
正因如此,我们拥有了太多千篇一律的“兔子”,他们成长在同一尺寸的蓝天下,连蹦跳都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然而我们扪心自问,这些教育出的“标准”小孩,真的在成长中足够快乐吗?与众不同,真的应当被社会扭正吗?在影片最后,客串的作者郑渊洁脱下了自己熊猫戏服的玩偶头套,他告诉皮皮鲁:“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童话。”在成人看来,童话夸大了教育墨守成规的程度,但这一份对被迫伪装兔子的皮皮鲁的安慰,同样以艺术的深刻性,在呼唤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孩童们尚未磨灭的独特个性与创造力的密切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天赋与长处,不要为了嵌合如今僵化的系统准则,而逼迫他们放弃未来的可能性。因材施教,以实际行动破除驯服兔子的牢笼,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真正富有灵魂的教育。
在自由成长的世界里,我们不需要兔子。
责编 魏颉